尤斯图斯·冯·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
1803-1873


李比希于1803年5月12日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他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农业化学、营养学和生理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外,李比希在化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并指导学生研究是李比希的首创。他在吉森大学的实验室吸引了大量来自德国境内和其它国家的学生前来学习。另外李比希深信科学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他是19世纪推动科学国际化的科学家之一。1873年4月18日,李比希在德国慕尼黑去世,享年69岁。李比希对科学的贡献总结如下:

  • 在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发明了新的元素分析装置,极大的提高了有机化合物分析的精度和效率。

  • 在农业化学方面,将有机化学知识应用于农业,指出植物中化学元素来源(如碳元素来源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氮元素来自雨水中的氨等)。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使用化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

  • 在营养学和生理学方面,李比希从化学角度分析了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并正确的推测出淀粉和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重要化学装置

上图展示的是李比希1837年著作《有机物分析》(Anleitung zur Analyse Organischer Körper)中用于测量有机物碳氢氧含量的元素分析实验装置(本图是按照收藏于李比希博物馆中的装置照片绘制)。在装置右侧的长玻璃管中,装有被测有机物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测试过程中,经过铁盘中燃烧煤炭的加热,氧化铜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水蒸气被U形管中的氯化钙粉末收集,而二氧化碳被带有5个小球的玻璃容器中的氢氧化钾溶液收集收集。李比希将这个设计巧妙的玻璃装置称为“钾碱球”(Kaliapparat),并对实验过程中钾碱球中氢氧化钾溶液的液面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下图)。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可以分别确定有机物中的氢元素和碳元素含量,而用被测物的总质量减去氢和碳总重量,就是有机物中的氧元素含量。与当时其它元素分析装置相比,李比希的装置具有小巧、便于使用、检测结果精确等优点,因此在很多化学实验室中迅速得到了普及,从而推动了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发展。另外美国化学会的图形标识中也可以找到钾碱球的身影,可见李比希元素分析装置的重要意义。

上图是实验过程中钾碱球中氢氧化钾溶液液面的四种可能位置。(a)刚刚在钾碱球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b)所有组件连接后,首先从B口抽气,导致溶液上升到大球中。如果一段时间内,大球中液面保持不变,说明仪器气密性完好。(c)实验开始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吸收
导致仪器中的气压降低,因此大球中的液面上升。(d)实验结束后,夹碎样品管的最末端导入空气。大球中的液面降低,一部分溶液被压入小球中。


其他科学家